6月5日,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許小年教授在天津做了主題為“中國經濟結構性衰退醫治之道”的演講: 在演講中許小年表示,在產能過剩和高賦稅的雙重壓力之下,企業目前生存危機嚴重,如果不盡快實施減稅政策,下半年許多企業可能難逃大面積停工甚至倒閉的命運。
以下是部分講話實錄: 各位到企業去看一看,其實大家都是做企業的,都能感到市場的壓力,我只是看宏觀數據,當然我也從中歐的學員那兒不斷了解微觀層面上正在發生的事情。企業的經營狀況在惡化,表面上看上去都是訂單不足、需求不足,實際上背后是什么?背后是產能的嚴重過剩,這就使得我們現在在價格方面出現了兩個價格指數分道揚鑣:一方面是消費價格指數不斷上漲,另外一方面是生產價格指數不斷下降。 從數據分析上可以看出,生產價格指數的下跌在去年下半年稍稍緩解。為什么?因為4萬億2.0版,去年下半年政府開始執行4萬億2.0,大家感覺到日子稍好過了一點,今年的一季度生產價格指數繼續下跌,甚至勢頭進一步加劇,原因在哪里?為什么CPI在往上走、PPI在往下跌,為什么?還是過剩產能。 所以這個時候宏觀政策沒用,政府花錢無非是增加無效的供應能力,政府花錢往哪里花?在這個時候如果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,我們要問一下,你增加的貨幣供應往哪里去呢?企業拿了這些錢干什么呢? 實際我們發現,從去年下半年開始,貨幣發行的增長速度沒有下降,一直保持在高位,全社會的融資總量一直保持在高位,但是經濟沒有動作,沒有反應,為什么沒有反應?就是這些錢發了,但沒有進入實體經濟,不進入實體經濟是非常有道理的,如果他進入實體經濟反而壞了,為什么?資本市場融的資、銀行發的貸款,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,一場大水沖進沙漠無影無蹤,連點反應都沒有,沒反應就對了,有反應就壞事了。為什么有反應就壞事了?如果企業拿了這些錢去投資,這意味著未來更多的過剩產能,也就是說,你今天發的貸款將來都會變成壞賬。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,宏觀政策失靈。怎么辦? 我這個觀點有沒有講清楚?講清楚了,好,真講清楚假講清楚這個對策是什么?給老百姓發錢。減稅是對的,所以這個時候不要再談什么4萬億了,不要再談什么貨幣擴張了,不要再談什么積極的財政政策了,都沒有用,你積極的財政政策、積極的貨幣政策,沒有用,倒是好事,要是起了作用的話只能增加無效的過剩產能。根本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呢?剛才有一位朋友講要減稅,我完全贊成,我后邊的對策中就包括了這個,要實質性的全面的給企業減稅,否則下半年很有可能出現企業的大面積的停工,不倒閉也要停工,因為他過不下去了。 在座的有沒有政府官員?財政部門不能夠再像去年那樣翻箱倒柜、掘地三尺,撤查祖宗三代。如果今年再這樣收稅有些企業就撐不住了,這些企業撐不住了你想想后果是什么?所以減稅一定是正確的對策,但是你跟政府說減稅說什么呢?你跟政府說減稅就像老板跟員工說減薪一樣?那可能嗎? 本文來源:搜狐財經 |
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,但我們力求能夠在企業內建立一種不阿諛、不回避;認真對待自己,也誠信對待他人;不守舊、不懼怕風險、在科學的基礎上不斷創新;深信自己于股東員工、于國家社會的責任,并不懈地為此而努力的文化。 |
||
![]() |
|